1月14日,自然資源部舉行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發布會介紹,自然資源部深入學習、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自然資源工作論述,堅持立足國內,全力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堅持科技創新和裝備建設引領,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促進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礦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難利用資源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大宗緊缺礦產和戰略新興礦產國內保障程度大幅提升,優勢資源掌控能力進一步增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基礎持續鞏固,應對能源資源領域風險和挑戰的能力顯著增強。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2024年,首次向地方下達探礦權出讓計劃,設定探礦權出讓數量底線,全年提供戰略性礦產勘查區塊超過1400個,創近十年來歷史新高,重點圍繞油氣、鋰、銅、金、鐵、煤炭、鋁土礦、鉀鹽等礦種,投放在新疆、甘肅、河南、廣西、湖北、內蒙古、江西、河北、山東、四川等省(區)。
大宗礦產找礦增儲為制造強國奠定資源基礎。我國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同時也是第一大礦產資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大宗礦產是制造業的糧食,我國銅、鋁、鐵等大宗礦產找礦取得重大突破,資源儲量大幅增長。
鐵礦方面,冀東、鞍本、西天山等地區取得一批重要找礦進展,鞍本地區新增資源量17億噸。河北、山東、新疆等地新發現一批富鐵礦,山東齊河—禹城地區已成為億噸級富鐵礦勘查開發基地,我國富鐵礦找礦前景良好。
綜合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大量“非礦”資源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加大選礦技術攻關力度,攻克了一系列共伴生、低品位、難選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并工程化應用,例如創新超微細粒鈦鐵礦高效回收技術等。
答記者問環節節選如下——
人民日報記者:基礎地質工作對于找礦突破具有重要的先行性和引領性作用,在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如何發揮基礎地質作用,怎樣加強基礎地質工作?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主任邱海峻:強化基礎地質工作,進一步發揮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先行性、引領性作用,以大型資源基地建設為主線,深化央地企協調聯動新機制,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工作部署,圍繞重點成礦區帶和重要含油氣盆地,一是開展區域地質調查,科學謀劃和組織實施國家地質填圖計劃,在重點成礦區帶內更新形成全國數字地質圖,解決制約找礦的基礎地質問題,發現一系列礦化點和異常。二是聚焦緊缺戰略性礦產,開展礦產地質調查、區塊優選調查評價和找礦預測等工作,圈定一批找礦靶區和油氣有利區,提交一批勘查區塊建議,進一步有效銜接基礎地質調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促進新增和鞏固一批大型資源基地。三是開展緊缺戰略性礦產調查評價,聚焦鉻鐵礦、錳礦等“十四五”完成難度較大礦種,加大“找、評、攻”力度,按照“一礦一策”分類施策,支撐目標任務完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新一輪找礦突破行動中,在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還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取得哪些重要成果?下一步就該項工作的深入推進如何考慮?
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司長黃學雄:節約資源是提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礦產資源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水平。自然資源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取得積極成效。
充分發揮“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的作用。按照《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有關要求,在系統總結近年來“三率”(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實踐經驗基礎上,2022年發布《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指標及其計算方法》國家標準,首次明確了“三率”定義、統一計算方法。2024年,發布實施了125個礦種的“三率”行業標準,分別設置了“領跑者指標”,“一般指標”,劃定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最低指標”要求,用高標準推動技術創新,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如鐵礦、銅礦:地下礦山開采回采率最低指標分別從81%提高到84%,從75%提高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