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其實,鋼鐵行業內部已達成共識,在本輪深度調整期,一定要嚴控新增產能,加強行業自律。我建議,不但要嚴控國內產能的增長,還要控制很多低效產能的輸出。”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鋼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建宇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無論是兼并重組還是產能置換,都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協同發力。

圖為李建宇接受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記者專訪
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外貿形勢,李建宇強調:“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要見招拆招,想用一個固定的戰術打法不太可能。但我相信,中國鋼鐵工業的競爭力絕對是全球領先的,中國鋼鐵工業的規模、質量、產品品種等都很強大,所以不懼怕這種競爭。”
“鋼鐵產量已經見頂,唯有調整結構、做精做強”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勢之年。李建宇表示,這段時期是對湖南鋼鐵比較關鍵的幾年,企業將堅持實施“鋼鐵+產業”雙輪驅動,構建鋼鐵產業鏈生態系統,在深度調整期著力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努力實現創建世界一流鋼鐵企業的目標。
“鋼鐵產量已經見頂,唯有調整結構、做精做強。”李建宇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等,發展先進制造業將帶動鋼鐵產業發展,帶來高端鋼材需求的增長。例如,未來,機器人可能進入千家萬戶,數量比汽車還多,但機器人的材料,包括軸承、執行機構基本都采用特種鋼。
“在中高端產品方面,我們前期已經邁出了轉型步子,能不能進一步走深走實、走到更高臺階非常關鍵。”他進一步闡釋道,“‘更高臺階’是指在中高端產品里面品牌效益更強、認可度更高、引領能力更強。這是一條比較艱難的必由之路,唯有從裝備、技術乃至文化層面久久為功,才能真正轉型成功。”

圖為李建宇
據統計,今年前2個月,湖南省鋼材出口額達到52.5億元,增長160.3%,拉動同期出口增長7.4個百分點。面對當前海外掀起的“加征關稅潮”,李建宇認為對此不必過度擔心,出口市場仍有機遇可把握。
“當然,我們受到了一些影響,但鋼鐵對出口市場的依賴度并不高,未來還是要繼續抓牢傳統優勢區域,同時布局新興地區,尋找戰略機遇,做大做強高端產品出口。”他強調,放眼全球,中國已經是鋼鐵強國,鋼鐵產品、裝備水平、研發能力、運營效率在全球都是最強的。雖然在一些領域有差距、有些產品仍然依賴進口,但這不能證明我們比別人差,因為我們本身就沒有必要去做所有產品,大多數產品也只是需要時間去積累、研發。
未來,湖南鋼鐵將加強全球產業鏈布局,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同時在鋼鐵相關產業鏈上尋找機遇,實現多元化發展。“鋼鐵行業有人才、技術,資金也相對雄厚,理應這樣做。”李建宇說,在這方面,湖南鋼鐵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例如,華菱線纜自2021年上市以來,產值每年翻一番,2024年產值達到40多億元;2022年兼并的長沙水泵廠,2024年銷售收入可觀,預計今年能突破10億元。“未來,我們將著力再培養1家~2家這樣的上市公司。”他透露。
“數智化轉型道路將越走越寬廣”
湖南鋼鐵是一家有著近70年歷史的傳統企業,這些年致力于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無論是在產品結構上,還是在信息化、數智化轉型上都不遺余力。“數智化是傳統產業轉型的必然路徑,也是鋼鐵行業發展的關鍵。如果能抓住這一輪大模型在工業領域應用的機遇,我們將真正走在世界前列。”李建宇強調。
“數智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敢于改革的魄力。”李建宇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在信息化、自動化、數智化過程中,企業很多流程都會改變,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鋼鐵行業的影響覆蓋全流程,企業必須改革創新,以“數據基建”為前提,同時與企業日常運營過程有機融合,從而助推企業更高效地運轉。

圖為李建宇接受中國冶金報社兩會報道組記者專訪
多年來,湖南鋼鐵與諸多頭部企業合作,創建了許多數智化樣本。從企業信息化開始,到5G專網建設、機器人應用,再到引入鋼鐵大模型,如今又實現了DeepSeek(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結合視覺模型、預測模型和語言模型,進一步升級大模型。“湖南鋼鐵的智能化轉型是統籌規劃、系統推進、逐項落地的,絕對不是‘要我做’,而是讓大家都能‘我要做’。”李建宇分享道,2024年,湖南鋼鐵發布了鋼鐵行業首個大模型,目前已探索100多個應用場景,有32個已經開花結果。
“每一次技術升級其實非常艱難,要克服各種壓力、不斷創新,才能始終立于潮頭。”李建宇感慨道,“其實,將AI(人工智能)完全植入到一家企業是很有難度的。模型提供的僅僅是一個平臺,每個應用場景并不是IT(信息技術)人員可以完成的,開發的主體是真正的業務人員,需要結合大數據不斷訓練才能實現。”李建宇表示,要以我為主、全員參與,必須圍繞場景、圍繞業務、圍繞流程開展工作。
湖南鋼鐵與合作伙伴提出,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在實踐過程中,湖南鋼鐵培養出一支優秀的專業化團隊,具備自主應用開發能力,可以賦能各行各業,從而實現產業數智化、數智產業化。
“數智化轉型的道路起步了就沒有終點,我相信,只要保持定力、創新開放,這條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李建宇表示。
(溫育棋、郝淑慧對本文亦有貢獻)
